1. <pre id="y00oh"><strong id="y00oh"><xmp id="y00oh"></xmp></strong></pre>
    2. <acronym id="y00oh"><strong id="y00oh"></strong></acronym>

        中藥一號網 >>所屬分類 >> 根莖類中藥材    解表類中藥材    清熱類中藥材   

        升麻

        編輯詞條

        升麻,別名:龍眼根、周麻、窟窿牙根,拉丁文名:為毛茛科、升麻屬植物升麻的根莖。多年生草本,高1~2m。根莖為不規則塊狀,多分枝,呈結節狀,有洞狀莖痕,表面黑褐色,須根多而細。莖直立,有疏柔毛。葉互生,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; 小葉片長卵形或披針形,邊緣有粗鋸齒,葉面綠色,葉背灰綠色,兩面均有短柔毛;ㄐ,黃白色,排成圓錐花序長達4.5cm,生于枝頂; 萼片5片,邊緣有毛; 退化雄蕊2枚,先端2裂; 發育雄蕊多數;9月結果,果實密生短柔毛,長圓形略扁,秋季采挖為佳,除去泥沙,曬至須根干時,燎去或除去須根,曬干備用。 生于山坡草叢、林邊、山路旁、灌木叢中。主產于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,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四川,青海等省亦產。

        升麻升麻


        目錄

        升麻的功效與作用編輯本段回目錄

        升麻的功效:

          【性味歸經】辛、微甘,微寒。歸肺、脾、胃、大腸經。

          【功能主治】升陽,發表,透疹,解毒。治時氣疫癘,頭痛寒熱,痱子熱癢,喉痛,突發腫毒,胃熱牙痛,口舌瘡,斑疹不透;中氣下陷,久瀉久痢,脫肛,婦女崩、帶,子宮下墜;癰腫瘡毒。

          1.《本經》:主解百毒,辟溫疾、障邪(一作’瘴氣邪氣’)。
          2.《別錄》:主中惡腹痛,時氣毒癘,頭痛寒熱,風腫諸毒,喉痛,口瘡。
          3.《藥性論》:治小兒風,驚癇,時氣熱疾。能治口齒風露腫疼,牙根浮爛惡臭,熱毒膿血。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,口瘡,煩悶。療癰腫,豌豆瘡,水煎綿沾拭瘡上。[2]
          4.《日華子本草》:安魂定魄,游風腫毒,口氣疳匿。
          5.《湯液本草》:《主治秘訣》:主肺痿咳唾膿血,能發浮汗。
          6.《滇南本草》:表小兒痘疹,解瘡毒,咽喉(腫),喘咳音啞。肺熱,止齒痛。乳蛾,痄腮。
          7.《綱目》:消斑疹,行竊血,治陽陷眩運,胸脅虛痛,久泄下痢后重,遺濁,帶下,崩中,血淋,下血,陰痿足寒。

        升麻的作用

        升麻用于熱毒斑疹、牙齦浮爛惡臭、口舌生瘡、咽喉腫痛、瘡瘍等癥。本品清熱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齦浮爛、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,臨床常與石膏、黃連等配伍;對熱病高熱、身發斑疹以及瘡瘍腫痛,升麻又可配銀花、連竅、赤芍、當歸等同用。

        升麻用于麻疹透發不暢。本品發表力弱,一般表癥較少應用,因其透發作用,故多用于麻疹透發不暢,常與葛根配合應用。

        升麻一藥,主要有升舉透發及清熱解毒等功效。它的升舉透發的功用與柴胡、葛根相近而力較強,配柴胡則用于升提,配葛根則用于透疹。至于它的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,這是它的特點,配黃連、石膏可用治胃火齒痛,配黃芩、連翹、牛蒡子、板藍根等可用治頭面丹毒。

        升麻用于氣虛下陷,久瀉脫肛、子宮下垂等癥。升麻的升舉陽氣作用與柴胡相似,故兩藥往往相須為用,并多配補氣藥黨參、黃耆以升陽舉陷。

        升麻還可用治產后尿潴留、莨菪類藥物中毒、副鼻竇炎、多發性皮肌炎、系統性紅斑狼瘡、嬰幼兒秋季腹瀉、痔瘡、帕金森氏綜合征等多種病癥。

        升麻鱉甲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陽毒之為病,面赤斑斑如錦紋,咽喉痛,吐膿血者。

       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,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,治氣虛下陷,少氣懶言,發熱,自汗,渴喜溫飲,久瀉,久痢,子宮下垂,脫肛,清陽下陷等證。

        升麻葛根湯(《閻氏小兒方論》),解肌透疹,治傷寒,溫疫,風熱壯熱,頭痛,肢體痛,瘡疹已發未發。

        升麻丸(《圣惠方》),治喉咽閉塞,津液不通。

        升麻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,益氣升陷,治胸中大氣下陷,氣促急短,呼吸困難,脈沉遲微弱。

        采用升麻貫眾湯(升麻10g,貫眾12g,白芷10g,金銀花10g,苦參6g,蒲公英10g,紫草6g,牡丹皮6g,千里光12g,甘草10g,繡球防風10g,蟬蛻6g)治療神經性皮炎,取得了較好療效(云南中醫學院學報,2000,23(1):38)

        升麻的禁忌編輯本段回目錄

         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煎湯,0.5~3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調敷,煎水含漱或淋洗。

          【宜忌】上盛下虛,陰虛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。

         、佟侗静萁浭琛罚"凡吐血鼻衄,咳嗽多痰,陰虛火動,腎經不足,及氣逆嘔吐,驚悸怔忡,癲狂等病,法咸忌之。"

         、凇兜门浔静荨罚"傷寒初病太陽,痘疹見標,下元不足,陰虛火炎,四者禁用。"

        中毒解救
          升麻有毒成分主要為升麻堿,過量可致中毒反應,首先是對消化道粘膜有刺激性,嚴重者可抑制呼吸中樞。
          中毒癥狀: 可引起胃腸炎,嚴重者可發生呼吸困難、譫妄、頭痛、震顫、四肢強直性收縮。
          解救措施: ①早期應催吐、洗胃、導瀉。②口服活性炭末。③輸液以稀釋毒素。④呼吸困難者給可拉明、洛貝林等呼吸興奮劑。

        升麻的附方編輯本段回目錄

         實用附方
          1.治傷寒,溫疫,風熱壯熱,頭痛,肢體痛,瘡疹已發未發:干葛(銼細)、升麻、芍藥、甘草(銼,炙)各等分。上同為粗末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量大小與之,溫服無時,(《閻氏小兒方論》升麻葛根湯)
          2.治小兒痘、痧疹不明,發熱頭痛,傷風咳嗽,乳蛾痄腮:升麻五分,前胡八分,甘葛五分,黃芩一錢,梔子八分,炒牛蒡子一錢,甘草三分,桔梗五分,薄荷五分,川芎一錢。引用燈心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升麻湯)
          3.治天行發斑瘡,頭面及身須臾周匝,狀如火瘡,皆戴白漿,隨決隨生(不即療,劇者數日必死,療得差后,瘡瘢紫暗,彌歲方滅,此惡毒之氣也):水濃煮升麻,漬綿洗之?嗑茲n煮彌佳,但燥痛難忍。(《肘后方》
          4.治雷頭風,頭面疙瘩腫痛,憎寒壯熱,狀如傷寒:升麻、蒼術各五錢,荷葉一枚。煎服。(《醫方集解》清震湯,即《素問病機保命集》升麻湯)
          5.治咽喉閉塞,津液不通:川升麻半兩,馬薊子一分,白礬一分,馬牙消一分,玄參一分。上藥,搗羅為末,煉蜜和丸如楝子大。用薄綿裹,常含一丸咽津。(《圣惠方》升麻丸)
          6.治喉痹作痛:升麻片含咽,或以半兩煎服取吐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          7.治陽毒為病,面赤斑斑如錦文,咽喉痛,唾膿血(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):升麻二兩,當歸一兩,蜀椒(炒去汗)一兩,甘草二兩,鱉甲手指大一片(炙),雄黃半兩(研)。上六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老小再服取汗。(《金匱要略》升麻鱉甲湯)
          8.治口熱生瘡:升麻三十銖,黃連十八銖。上二味末之,綿裹含,咽汁!肚Ы鸱健
          9.治牙齦肉綻有根,牙疳腫痛,牙動搖欲落,牙齒不長,牙黃口臭:羌活一兩,草龍膽(酒洗)一兩五錢,羊脛骨灰二兩,升麻四兩。上為細末,以紗羅子羅骨灰,作微塵末,和勻。臥時貼在牙齦上。(《蘭室秘藏》牢牙散)
          10.治胃熱齒痛:升麻煎湯,熱漱咽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          11.治噤。壕G色升麻(醋炒)一錢,蓮肉(去心,炒焦黃)三十枚,人參三錢。水一鐘,煎半鐘飲之,蜜和為丸更妙,每四錢一服,白湯吞。(《醫學廣筆記》)
          12.治血崩:升麻五分,柴胡五分,川芎一錢,白芷一錢,荊芥穗六錢,當歸六錢。水二碗,煎一碗,食遠服,即止,多不過五、六服。(《墨寶齋集驗方》)
          13.治產后忍物不盡,或經-月、半歲,一歲:升麻三兩。以清酒五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再服,當吐下惡物,勿怪。(《千金方》)
          14.治心有風熱,生浸淫瘡?體:升麻、大黃(銼,微炒)、黃芩(去黑心)、枳實(去瓤,麩炒令黃)、白芍藥各一兩,甘草(炙)、當歸(切,焙)各半兩。粗搗篩,每服五錢匕,用水一盞半,入燈心一握,煎至一盞,去滓,空心晚食前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升麻湯)
          15.治卒毒腫起,急痛:升麻苦酒磨敷上良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          16.治癰疽始作,堅硬,皮色紫亦,惡寒壯熱,一、二日未成膿者:升麻、連翹、大黃(銼,炒)、生地黃(切,焙)、木香各一兩,白鼓、玄參各三分。上七味,粗搗篩。每服五錢匕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入芒硝末半錢匕,去滓,空心溫服,取利為度,未利再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升麻湯)
          17.治肺癰吐膿血,作臭氣,胸乳間皆痛:川升麻、桔梗(炒)、薏苡仁、地榆、子芩(刮去皮)、牡丹皮、白芍藥各半兩,甘草三分,上銼粗末,每服一兩,水一升半,煎至五合,去滓,日二、三服。(《本事方》升麻湯)
          18.治熱痹瘙癢:升麻煎湯飲,并洗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        升麻的食用方法編輯本段回目錄

           一、升麻芝麻燉豬大腸
          材料:豬大腸600克,升麻15克,黑芝麻100克,大蔥10克,姜8克,鹽2克,黃酒5克
          做法:
          1、升麻、黑芝麻裝入洗凈之豬大腸內,兩頭扎緊。
          2、放入沙鍋內,加蔥段、姜片、鹽、黃酒、清水適量,文火燉3小時,至豬大腸熟透。
          養生功效:升提中氣,補虛潤腸。適用于脫汗、子宮脫垂及便秘等癥。

          二、人參升麻粥
          材料:粳米30克,人參10克,升麻3克
          做法:將人參、升麻水煎取汁,與粳米同煮為粥。
          養生功效:補氣攝血,升陽舉陷。適用于氣虛月經過多,過期不止,色淡質稀清如水,面色白,氣短懶言,心悸,肢軟無力等癥。

          三、黃芪牛肉湯
          主料:牛肉(瘦)1000克
          輔料:黃芪12克,當歸8克,黨參12克,白術8克,升麻3克,柴胡3克,艾葉8克,樗白皮8克
          調料:大蔥20克,姜15克,料酒20克,小蔥5克,胡椒粉1克,鹽10克,味精2克
          做法:
          1、 將當歸、白術、柴胡、升麻、黃芪、黨參、陳皮、樗白皮、炙草去凈灰渣;
          2、 經過加工裝于雙層紗布袋內封住口;
          3、 牛肉洗凈,切成5厘米長、3厘米寬的塊;
          4、 姜、蔥洗凈;
          5、 沙鍋置大火上,倒入鮮湯2000克,放入雞骨架,加入牛肉塊、中藥包煮沸,撇去浮沫;
          6、 加姜、蔥、料酒,移至小火上燉熟透;
          7、 揀去中藥包、姜、蔥、雞骨架;
          8、 加入精鹽、胡椒粉、味精、蔥花即成。
        養生功效
          1、 黃芪牛肉湯,以牛肉為主料,配以多味益氣養血,健脾和胃的中藥,共成補脾胃,益氣升陽之劑;
          2、 適用于久瀉久痢、脾胃虧虛、中氣下陷所致脫肛、瀉痢不止等癥;
          3、 黃牛肉性溫,有痰火、熱病、濕熱者少食。

        升麻圖片
              
          

        升麻升麻

          

        升麻升麻

          

        升麻升麻

          

        升麻升麻

          

        升麻升麻

          

        升麻升麻


        附件列表


        →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,請 編輯詞條

        上一篇秦艽 下一篇何首烏

        聲明:中藥一號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切勿模仿及使用,具體治療及選購請咨詢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,中藥一號網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!

        詞條信息

        admin
        admin
        超級管理員
        最近編輯者 發短消息   

        相關詞條